新形势下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前景展望

时间:2022-04-26 发布:赛通环卫

2271-khstaxs3360950.png

现在做垃圾分类和20多年前有很大的不同:过去做垃圾分类,主要靠政府大包大揽,部门单打独斗,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财政投入,但取得的成功仅限于少数试点;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各类相关方之间缺乏沟通,垃圾分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很多人却看得太简单,认为“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这件事早就成功了”,但实际上是盲人摸象,不同的人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个侧面。而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一定是责任分担的体系,居民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政府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企业尽到自己的责任,社会组织也有很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垃圾分类效果好的国家和地区都离不开多元共治,也唯有如此,垃圾分类工作越深入,综合社会成本才会越低。多元参与,是垃圾分类进化的基本特征。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新形势

20年间,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以及发生了巨大变化。

1.分类、无废、限塑、双碳成为国家战略

垃圾分类一开始只是建设部一个部门做试点。而现在,是中央决策,多部门协同,而且有了法律保障——“固废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和一些其他城市纷纷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相关法律也密集出台,《反食品浪费法》已经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在修订,《资源综合利用法》也在立法程序当中。高位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也让垃圾分类面临全新的形势。垃圾分类在过去是一个部门工作当中一项很不起眼的子任务,而现在力度和强度已经完全不一样。

2.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抓手属性日益凸显

在领导人一次次重要批示下,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也日益深化。从要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再到肯定垃圾分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积极作用,垃圾分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垃圾处理本身。

3.多方压力与制约掣肘带来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垃圾治理涉及的路径多样、环节众多,各路径和环节之间容易出现相互掣肘,为整个体系的协同推进带来挑战,包括再生利用行业纳入中央环保督察、两网融合推进缓慢、有害垃圾衔接困难、再生产品出路受限、焚烧发电补贴退坡等。其中的核心是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无法持续投入大量经费来做垃圾处理。在这种情况垃圾分类该如何开展,也是我们面临的形势。

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取得良好基础

我们相信垃圾分类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是因为过去的工作已经为未来打下了良好基础。首先,硬件处理设施已经有了保障。20年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规范处理的比例还不到50%,而2020年底无害化处理量已经达到99.3%,焚烧占比52.5%。其次,已经开始推动量表到质变。末端设施只是政府的工作,但量的扩张潜力已经没有了,垃圾治理的重心要前移,源头避免与减量、资源回收、能源回收成为更高的目标。其中,垃圾分类就是量变走向质变的标志。源头减量、垃圾分类没有多元参与就做不下去;回收利用则涉及更多的部门,链条也更长,还要考虑如何让市场接受;能源化要考虑提高能效。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去构建这样的系统,社会合力也不断加强。第三,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与社会共识逐步形成,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包括广州、深圳相关法规出台和正式启动的阶段,都掀起了一波波社会讨论的高潮,为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凝聚了共识,社会组织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规划垃圾分类工作的演化路径

总书记在指示中明确要加强科学管理。垃圾分类现在已经实现了“无中生有”的突破,但要实现“零废弃”,还要科学规划路径。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是不能突破的。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减少了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高温氧化是短时间内解决垃圾问题的手段;回收利用一直都有,只是依靠拾荒者、市场的力量,完全游离于系统之外。但这些在初期是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新模式?源头分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有的地方推行垃圾分类两三年就希望垃圾产生量降低,这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填埋不是完全不要,焚烧也是有必要的,它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安全运营的问题。但是,填埋、焚烧本质上只是处理混合垃圾;回收利用只是生意,随着市场波动,回收的品类十分有限,仍有大量可回收物无法利用。因此,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有机垃圾回收,包括回收走向高质化、标准化,大力推动质的提升;而做不好源头分类,我们无法摆脱旧模式。新模式需要系统推进,包括设施建设、法治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设施建设也有短板弱项,但已经没有大的问题。法治建设如上所述已经修订了“固废法”,其他相关法律也在制定或进入立法计划;但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建设在这几年有了很大提升,例如党建引领、党政一把手工程、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也设置了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也有不少亮点,例如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理论的指引下,社会共识和居民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但也有问题,那就是好做的都做完了,还剩下一些“硬骨头”——城乡统筹、前后端协同、产业联动。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多元参与、加强科学管理才能解决。

深化多元参与

多元参与是进入生态文明的一个标志。多元参与要求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其中,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协同推进的作用,既不能大包大揽,认为自己单打独斗就能把垃圾分类做好;也不能做“甩手掌柜”,认为购买第三方企业服务之后,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企业要在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处理系统运营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只有政府和企业也是无法做好的,因为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要做好,最终还是要靠居民习惯养成。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让社区各类相关方与居民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志愿者、媒体是公众与政府、企业的沟通桥梁,起到很重要的润滑、催化作用。这与刚开始做垃圾分类时,一些地方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完全依赖市场而忽略居民行为习惯养成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我们才能说垃圾分类实现了现代化。

上一篇:纠正认知误区,让垃圾分类更高效 下一篇: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