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包装袋收费的“绿色逻辑”

时间:2024-01-15 发布:赛通环卫

  经常在盒马购物的消费者最近发现,原本免费送的包装袋,突然要收1元钱,让人不爽。

  2021年,永辉、山姆线上收取包装费已上过热搜。盒马明知会惹得消费者不快,还要硬着头皮收费。实在有“苦衷”:“限塑令”规定,商家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此前多个生鲜平台免费配送无纺布袋,绕开了“限塑令”。

  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又规定,国家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无纺布袋虽然不属于塑料制品,但严格来讲仍属于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制品。近两年来,已有多个商家因此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数万元。

  这是平台纷纷换用可降解包装的直接原因。相比每只成本约0.2元的无纺布袋,同规格的可降解环保袋要贵得多,每只1.5元左右,企业无力全部自行承担,不得不向消费者收费。

  1元钱包装袋引发的争议,看似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实则是在考量企业如何平衡合规要求与经营成本。这不是哪一家企业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中国制造的实力,可降解包装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用量不够无法摊薄成本。用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限塑令”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落实得不够彻底,大量商家还在生产、使用不环保包材。

  解铃还须系铃人。打破这个负向循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倒逼更多卖家使用可降解包装、采购量、出货量大了,成本才能逐步降低。以平台的订单量,能更有效带动环保包装的使用量。拉低成本。当可降解包装的价格降到同无纺布袋差不多的时候,也许部分企业就能重新负担免费为消费者提供包装袋的成本了。

  1元钱包装袋难倒企业的现象,还反映出消费在向线上转移的过程中,近17岁的“限塑令”出现了不适用。

  “限塑令”于2007年底出台。当时,人们的主要购物场所在线下,消费者可以自带环保袋。10多年过去了,“限塑令”发挥了积极正面作用,让很多消费者养成了自带购物袋逛超市的习惯。

  然而,随着2013年美团外卖上线、2015年盒马成立,即时配送凭借足不出户、等货上门的便利性,迅速成为消费者离不开的日常服务。在即时零售、外卖等消费场景中,商品必须有购物袋,打包盒等外包装。此外,禁止商家免费提供塑料包装,反而让商家理直气壮地收取包装费,懒得研究如何减少包装使用量,这实际上达不到“限塑令”的初衷。某些场合,“一刀切”禁止免费提供塑料包装,反而影响了节约环保理念的落实。例如,很多餐馆都对打包盒收费,有时一桌饭需要多个打包盒,有的消费者嫌贵就不“光盘”了。

  “限塑令”的初衷不是让消费者付费使用塑料包装,而是要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老政策与当下消费场景出现脱节,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例如,是否可以调整为禁止即时配送企业免费提供可降解打包盒,达到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消费者满意、环保包装使用量提升、即时配送行业绿色化的效果。同时,监管部门可把更多力量用在源头治理上,依法查处违规外包装,并继续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做好资源循环利用。处罚和收费都不是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使用、提高环保包装普及率,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当然,如果以后成本降下来了,能帮消费者省掉1元钱包装费就更好了。

确实

在日常生活中

一次性塑料制品随处可见

塑料袋,塑料盒

塑料吸管,塑料瓶。。。。。。

这些常见的“塑料姐妹花”

看似“很方便”

实则是对生活环境的极大危害

  据了解,全球平均每1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

  联合国研究显示:一次性塑料制品重量轻、难回收,不仅环境泄露风险大,容易流散到土地、河流和海洋里,还增加了后续处置难度,存在环境威胁,甚至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一个塑料瓶只有几克的重量

自然降解却需要450年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做到怎样保护环境,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为保护地球,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做出贡献呢?

   1.按需点餐、厉行节约,若有剩余和外带,尽量使用自带餐盒打包,减少一次性餐盒、塑料袋使用;

   2.少点外卖,选择“无需餐具”,在公共场合自备餐具、水杯,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外出自备水杯,旅行、出差自带洗漱用品、拖鞋等;

   4.超市购物准备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5.快递包装重复使用或定期回收;

   6.不乱扔饮料瓶、塑料瓶以及其他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定期回收;

   7.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时,尽量选择纸基或生物降解制品进行替代;

   8.避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护产品。如身体磨砂膏、去角质产品、沐浴啫喱、牙膏等,微珠会污染环境,破坏海洋生态。

上一篇:两江新区:从严从细抓落实,持续推进厨余垃圾提质增量 下一篇:低值可回收物如何高值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