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8家 生活垃圾分类居西部第一
时间:2023-10-30 发布:赛通环卫
10月24日下午,重庆市召开“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根据大会介绍,重庆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8家。同时,重庆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居西部第一。

“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大会现场。
绿色发展成势明显
据介绍,2019年重庆中心城区入选全国首批“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1年,重庆市同步启动了万州、涪陵等9个区域中心城市“无废城市”建设。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继续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113+8”个城市建设名单,41个区县同步全部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并率先在全国开展跨省域的川渝“无废城市”共建。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自开展以来,重庆全市绿色发展成效明显。”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表示,在工业领域方面,重庆重点打造24个静脉产业园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基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中心城区工业固废产生强度0.09吨/万元。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330家,绿色园区28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8家。
在生活领域方面,从2021年起,重庆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61%,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6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到西部第一。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为98.3%,提前3年达到国家95%的目标要求。
在农业领域方面,重庆完善“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网络体系,全年农膜回收率预计达89%以上。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五轮驱动”持续发力
重庆“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已形成可持续的立体的体系。
在制度体系方面,出台《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餐厨垃圾,农膜回收等地方规章5个,《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重庆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分别纳入2023年预备审议项目、2024年立法审议项目,《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纳入立法调研项目。
在市场体系方面,近五年来,重庆市2万多户企业享受政策,累计减免环境保护税10亿元。
在技术体系方面,组建3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平台,建成大宗固废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2家,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36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先进使用技术装备36项。
在监管体系方面,建成固废废物大数据平台,2.3万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2.23万家医疗机构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固体废物信息源头采集、综合管理。
在全民共建体系方面,开展多种大型专题活动,建设24类1500余个细胞,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
川渝协作彰显区域特色
同时,川渝两地在“无废城市”共建方面也形成一系列硕果。
比如,川渝两地共同制定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实施方案,创新川渝省市共建高竹新区固废跨省转移实行省市内审批试点,四川泸州、重庆荣昌垃圾焚烧及飞灰处置成为川渝固废处置设施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新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

重庆,四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签订合作协议。
川渝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市),且转移种类由3种增加至59种,审批时限由1个月压缩到约5天。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未来几年,重庆将主要从三方面发力,实现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和力量投入,推动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同时着力强化流程重塑和多部门协同,以数字化支撑固废领域改革。此外,重庆还将“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设示范亮点,打造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废单元”范例。
上一篇:给环卫工人一个“家”
下一篇:聚焦“关键小事”!重庆召开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