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小事”!重庆召开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

时间:2023-11-07 发布:赛通环卫

  11月2日,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商奎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杨治洪主持会议,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通报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重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源头管理、建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与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在此基础上,重庆也提出更长远的目标--到2027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为西部典范。

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璧山区召开.jpg

11月2日,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璧山召开。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垃圾“瘦身”

农业、建筑等重点行业源头减量

  11月2日,在璧山区大兴镇船形村可以看到农村厨余垃圾沤肥池。占地面积不大,作用却不小,沤肥池可以让大部分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源头减量。

  “腐烂的菜叶子、农作物根茎、桔杆等垃圾经过3个月的发酵可以生成有机肥作用于农作物。”大兴镇副镇长李帅说,资源利用后该镇一年可减少垃圾2000余吨。

沤肥池.jpg

11月2日,璧山区大兴镇船形村高山移民点,志愿者正在查看占地面积不大的农村厨余垃圾沤肥池。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源头减量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运收体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市推动垃圾源头减量,为绿色生产、消费、生活提供空间。

 在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源头减量政策措施,我市引导单位和个人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产品,推动公共机构、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减少一次性用品供应;推进商品包装减量化,督促食品、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落实减少过度包装措施。强化塑料污染治理,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农业固体废物方面,我市因地制宜推广农业固体废物减量技术,进一步规范农膜、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管理,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源头减量。

 在建筑垃圾方面,全市将建筑垃圾减量纳入文明施工重要内容,鼓励建筑、结构、景观等全专业一体化协同设计,加强设计与施工协同,减少工程渣土外运;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提升绿色建筑比例。

加强监督

防止“先分后混混收混运”

  在璧山区香江嘉园小区,可以看到投用不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厢房。不同于普通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居民对准摄像头“刷脸”认证后,两侧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盖子自动打开,居民只需要把分好的垃圾投放进去。

  “通过人脸识别我们知道哪些居民没有正确投放垃圾,下一次有针对性地指导投放,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性。”该小区物业负责人称。

  目前,我市正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督促引导生活垃圾产生单位、家庭、个人依法履行分类投放义务。

璧山区行政中心.jpg

11月2日,璧山区行政中心,集中收集点的可回收垃圾箱还细分为了玻璃,金属,纸张,塑料四类,减少垃圾分类末端工作量,确保垃圾精准分类。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针对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我市将物业企业履行生活垃圾管理责任情况纳入物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密闭、高效的分类运输系统,规范分类运输管理;加强物业企业与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严防“先分后混、混收混运”。

  其中,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联合当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每月至少2次对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商贸市场等进行检查。

  此外,在我市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用地也纳入乡镇、村庄规划,并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完善分类收运车辆和转运站,当前正推进农村厨余等可降解生活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数字管理

垃圾去哪了全程可追溯

  从分类、收运到处置,如果垃圾分类工作跟快递一样,各个环节可追溯,势必会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全市已建成固体废物大数据平台,2.3万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2.23万家医疗机构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固体废物信息源头采集,综合管理。渝中、九龙坡、南岸、北碚、沙坪坝、高新、璧山、两江新区等区县还建设区域固体废物数据化信息平台。

  在全市固体废物大数据平台,可以查询到小区垃圾何时投放、何时收运、何时到一次转运站、何时到二次转运站、何时到处理厂最终处置。

收运车辆整装待发.jpg

11月2日,璧山区大兴镇船形村,配备完善的分类收运车辆整装待发。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当前全市正加强垃圾分类治理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垃圾分类治理设施智能升级,开展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各种固体废物收集、存、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

  具体举措包括数字化助推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设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探索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纳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实现垃圾分类治理可追踪、可溯源、可执行。强化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提高医疗废物处置现代化管理水平。

  此外,我市探索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造集信息、交易、结算为一体的”互联网+回收“智能化平台。

上一篇:重庆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8家 生活垃圾分类居西部第一 下一篇:大渡口区:“无废城市”从垃圾分类做起